巨頭們搶灘自動駕駛,贏在起跑線就意味著勝利?

sweet 2021/01/31 檢舉 我要評論

邁入2021年,自動駕駛話題的熱度有增無減,股市上自動駕駛板塊的市值不斷創歷史新高、資本市場對文遠知行和小馬智行等自動駕駛公司加大投資力度,而車企則推出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同時OPPO、百度等科技領域巨頭也紛紛進入自動駕駛賽道。種種跡象表明,自動駕駛浪潮已至。

巨頭們大力佈局自動駕駛領域

2021年有望是自動駕駛產業迎來爆發的元年,支持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相關政策不斷落地,《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從今年1月1日就開始實施,隨後交通運輸部也發佈了《關於促進道路交通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和應用的指導意見》,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發展。

政策出來後,各企業紛紛積極回應,互聯網巨頭、傳統汽車企業以及造車新勢力都開始對自動駕駛領域加速佈局。

目前,智慧手機品牌OPPO公佈了多項自動駕駛的專利技術,通用汽車及其自動駕駛子公司Cruise已和微軟達成長期戰略合作關係,以加速實現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而小鵬P7也迎來了小鵬汽車史上推送功能最多、最強的一次OTA升級,將NGP自動導航輔助駕駛向用戶開放等。

不僅如此,今年自動駕駛產業也頻獲資本青睞,滴滴自動駕駛完成3億美元融資,同時,L4級別自動駕駛初創公司文遠知行、自動駕駛獨角獸小馬智行、自動駕駛卡車技術與運營公司嬴徹科技等企業也都獲得來自各大投資巨頭的投資。可見,目前自動駕駛已迎來空前的發展。

多方利好條件有助發展

多家企業大力發展自動駕駛技術,除了政策激勵,還有環境的其它利好因素影響。

企業是逐利的,2020年特斯拉、蔚來、小鵬等新勢力品牌的強勢發展難免會讓其它企業巨頭眼饞。而新勢力品牌的市場銷量和市值能夠飆升,智慧科技配置先進是關鍵因素,當中包括自動駕駛技術。互聯網思維下誕生的車型在自動駕駛方面能比傳統車企車型帶來更好的體驗,以及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市場規模大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眾所周知,我國是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市場,截至2020年底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2。81億輛,如果自動駕駛技術得到商業化應用,那將會帶來顯著的規模效應。

另外,近幾年購車消費者對輔助駕駛功能的依賴度和接受度也越來越高,如今進入市場的新車,低至幾萬元的國產車,或者了合資品牌入門級轎車都配備了相應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它們可以讓用車生活更加輕鬆愜意,用戶也喜歡使用。正因此,當前我國乘用車智慧駕駛功能滲透率也在不斷提高,據悉,我國乘用車智慧駕駛功能滲透率從2014年的11%增加到2019年的52%。

當然,基建設施更加完善也是很重要的一面,這是保證自動駕駛功能正常運行的基礎條件。如今我國支持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通信基礎設施已經比較齊全,5G基站、車路協同設施,以及ETC技術、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都在逐漸完善。資料統計,2020年我國已經建成了近70萬個基站,這個數字基本上是中國之外全球5G基站總量的2倍多,這給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營造出不錯的環境。

其實除了上述幾點,自動駕駛商業化還有很多益處,比如讓交通更有序、降低運輸車輛的運輸成本等。總而言之,自動駕駛技術得到普及後,我們的用車生活可以更有效和更安全。

挑戰也很大

雖然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前景廣闊,目前基建設施也比較完善,但將要面對的挑戰性也很大。由於自動駕駛系統無法精准識別前方物體,事故頻繁發生,這情況通常發生在新勢力車企身上,尤其是特斯拉,從Model S開始到如今國產的Model 3,經常發生自動駕駛系統故障問題。另外,理想汽車的理想ONE在自動駕駛狀態下也發生追尾事故。這些情況都是因為自動駕駛功能的感知系統存在缺陷。

而感知系統的缺陷主要包括存在感知盲點、辨別度低、回饋時間長且信號弱等問題。如果自動駕駛功能想要獲得可持續發展,現有的缺陷需要一一解決。

還有一個是成本,買車君先跟大家科普一個知識點,當前主流的感知系統硬體組合是1個前視攝像頭、3個毫米波雷達、4個環視攝像頭和12個超聲波雷達。但這些硬體組合通常只能做到L2級自動駕駛,如果想要車輛實現L3、L4、L5級別自動駕駛功能,則要配備綜合性能更好的雷射雷達。

然而雷射雷達的價格遠遠比目前主流的感知系統硬體的價格高。此前電動車百人會和廣汽蔚來都表示了感知系統硬體的價格在714美元左右,而雷射雷達的售價高達3999美元,超過目前主流感知系統硬體設定的一倍以上。顯然,高居不下的成本,會嚴重影響功能的普及速度。

傑哥說:

其實關於自動駕駛的利弊因素還有很多,限於篇幅不再詳細介紹。無論怎樣,在諸多利好因素的誘惑下,科技巨頭和汽車公司都會在自動駕駛領域展開攻勢,2021年自動駕駛領域的競爭會更加激烈和精彩。其實這也有利於自動駕駛功能發展,畢竟通過競爭有助優化自動駕駛技術現有的缺陷,屆時自動駕駛功能的成熟度和實用性都有望更好。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