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危機愈演愈烈!國內汽車企業如何度難關?

sweet 2021/01/30 檢舉 我要評論

「晶片,現在有錢也買不到,只能帶上合同去催上游供應商。」 汽車導航電子供應商黃石北斗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經理馬剛對《中國汽車報》記者所言,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當前部分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缺芯」現狀的真實寫照。

1月29日,三星電子發佈警告稱,為滿足汽車晶片告急的需求,很多晶片代工廠均已進入滿負荷運轉,下一步甚至可能會影響智慧手機等晶片的交付。「由此可見,在有限的晶片產能面前,汽車晶片緊缺的局面短時間內難以緩解。」 中南大學交通運輸研究中心研究員時蔚然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要解決愈演愈烈的汽車晶片短缺問題,最根本的是要大力推動自主晶片產業的發展。

「缺芯」缺到什麼程度?

晶片短缺的情況正在蔓延,首先接觸晶片的零部件企業感受最為直接和深刻。

「上周還能買到晶片,這周就沒有了,晶片從去年第三季度開始供應就緊張,去年12月份以來進入短缺階段,只能以每週作為一個週期,有晶片則開工,沒有晶片則停工,目前一月份統計還沒出,估計將影響產量數萬套。」對此,馬剛很無奈地表示,一般情況下高精地圖大多採用的是22納米的晶片,但是如今隨著汽車智慧化快速進化,要相容5G聯網信號的話,就需要14納米甚至更高制程(生產工藝)的晶片,目前基本依賴進口,而這正是國內的短板。

「我們雖然現在產量受到一定影響,但總體還能堅持生產,但下個月就不知道晶片是否能保證供應,晶片實在太緊張了,高價都很難買到。」 深圳航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一位元工程師向記者表示,為智慧網聯、智慧座艙配套的進口晶片非常短缺,而國內至今不能生產令人遺憾。

不僅是零部件企業,貿易商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目前不僅汽車及零部件企業沒辦法,我們作為貿易中間商也拿不到貨。」 從事晶片進口貿易的深圳西傑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業務經理羅先生告訴記者,去年上半年,車企、零部件企業大量停產,再加上道路管控運輸困難,晶片庫存一度積壓。但是,去年下半年開始,不僅庫存一掃而空,而且每天催貨的電話越來越多,需求和訂單感覺一下翻了很多倍,原本正常情況下三四個月的供貨週期估計要半年以上了。「我知道國內有些企業已經停產了。」他說。

在零部件企業的下游,整車企業也受到波及,而整車是否會漲價備受關注。「以前每年年初,汽車製造商與零部件供應商會就供應價格進行談判,汽車製造商通常希望降價2%至3%左右,但是今年估計沒戲了。」 國內某車企採購部門主管蘇先生說,今年晶片短缺,價格上漲速度超過往年,有的晶片一年內已經連續漲價三次以上,個別型號甚至價格已經翻番。這些因素,估計會在零部件供應商和整車企業中引發連鎖反應。「但是如果不是價格浮動太多,整車企業首先會自己想辦法消化價格波動的不利因素,無論從市場還是品牌角度,一般整車企業不會隨意漲價。」他表示。

企業如何度難關?

面對「缺芯」的現狀,國內企業大多都在想方設法積極應對。

「我們正在考慮,如果實在採購不到晶片、又等待時間較長的情況下,將產品倒退一代,在盡可能不降低性能的情況下,部分修改設計,但這也需要一個驗證週期。所以,要麼停工等待,要麼重新選擇替代產品進行設計,但同樣需要時間,沒有晶片的情況下,馬上解決是不現實的。也許,熬過上半年就好了。」馬剛坦言,企業對此感到很矛盾,產品如果倒退,銷路肯定受影響。

「車規級晶片要求嚴苛,這個大家都知道,即使修改設計,也需要時間,但是這兩年智慧汽車技術發展很快,產品技術後退是沒有市場的,一方面只能千方百計採購晶片,另一方面實在缺乏晶片之時,考慮拓展思路,先生產其他產品,盡可能不停工。」航盛電子上述工程師表示。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之前有的零部件企業可能有一定庫存,但這幾年由於產品訂單較多,生產節奏快,產品基本下線就要運到整車廠去,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零部件企業沒法儲備庫存,即使有少量庫存,也在這段時間消耗殆盡。同時,雖然企業在具體應對方法上根據各自不同的實際情況有所差異,但是一致認為,應加快自主晶片產業的發展,加速自主晶片替代的過程。

「國內汽車行業企業遭遇的‘缺芯’現狀,形勢嚴峻,雖然表面看是全球性且突發的,但與國內晶片產業鏈多年以來發展緩慢有關,試想,如果國內有先進的、健全的晶片產業鏈,這次晶片短缺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就不會影響如此廣泛。」 華泰證券分析師彭松林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汽車晶片短缺的現象,既是對汽車及零部件企業一次嚴峻的考驗,也希望能引起思考,成為國內晶片業發展的一個動力。

自主晶片要等多久?

目前,晶片短缺波及了歐美亞等全球汽車行業,並引起了廣泛重視,在廠商及輿論等各種管道的催促下,相關晶片國際巨頭及代工工廠也在想辦法擴產能,加急生產汽車晶片,目前樂觀估計是下半年會有所好轉。但是,也有輿論認為,由於整個產業鏈存在巨頭佔據主要技術和主要市場份額、原材料供應並不充分等問題,晶片短缺狀況也有可能延續兩三年,甚至十年內供應仍然緊張。

「發展自主汽車晶片產業已經刻不容緩。」時蔚然強調,國內汽車年產銷量超過2500萬輛,是世界第一大單一新車市場,而且電動化、智慧化、網聯化等新技術持續加速,依賴國外晶片供應始終難以完全保證。面對國內汽車產業轉型發展,一旦再次遇到同樣情況,估計情況會更加不可想像。

「發展自主晶片產業已經是國內共識,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需要各方面重視、企業努力、長期堅持不懈才行。」 西安工業大學微電子技術實驗室工程師魏冬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採訪時,以三星電子為例,三星電子1977年將美國Hankook半導體公司收購整合,成立了三星半導體,正式進軍晶片領域。隨後,憑藉自己的力量研發晶片,一代代推進,從落後到並肩,再到領先,用了18年時間。1995年才領先同行推出了當時世界最先進制程的晶片,一舉成為世界頂級晶片廠商,從而也收穫了大量的訂單。「我們的晶片產業基礎還比較薄弱,要有耐得住寂寞的信心,去趕超世界先進水準,實現自主發展。」他說。

目前,國內已經出現了一些好的勢頭。像上汽與英飛淩合資成立了汽車晶片公司,比亞迪正在加速拆分半導體公司上市,華為的車載自動駕駛、5G智慧網聯晶片及模組已經實現「上車」,黑芝麻、地平線等初創企業與車企達成合作……「一輛汽車上尤其是智能汽車上有一兩百種晶片,汽車晶片方面需要追趕之處還有很多,可謂是任重道遠,希望有更多的企業和機構加入這一發展行列。」魏冬表示,無論這個過程是5年、10年還是更長時間,都必須堅定不移地去努力。

「汽車的全球供應鏈已經成為一個整體,中國如果能在晶片上實現突破,並擁有完整產業鏈和一定規模產能的話,將為全球汽車產業帶來巨大利好。」時蔚然表示,眼下最重要的是仍然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加速發力自主晶片產業發展,謀在長遠;另一方面需要協調全球晶片供應資源,保證汽車生產才能解燃眉之急。

用戶評論